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魚瘕為中醫症瘕病之一,屬腹內積聚有形之疾。其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巢元方詳述其成因有二:一者因胃氣虛弱之人過食生魚,復感寒邪,寒食相搏結聚成形;二者誤飲湖澤之水,致小魚入腹不化,漸次生長成形。此二者皆可致腹中結塊,觸之狀如游魚,故稱「魚瘕」。
從病機而言,本病屬「有形之瘕」,多因脾胃陽虛,運化失司,復感寒邪,使水穀不化精微,反與外邪相結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。」正合魚瘕寒凝食滯之機。其證候特徵為:腹中結塊推移可動,按之有形,或伴脘腹冷痛、噯噫食臭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。嚴重者可見嘔吐清水、飲食難下,此乃陰寒內結,胃氣上逆之象。
歷代醫家對其辨治各有發揮,《聖濟總錄》載「化魚湯」專治此證,以草果、肉桂溫中散寒,配伍檳榔、三稜破積消瘕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溫補脾胃為本,消導攻逐為標」,常伍用理中湯佐鱉甲煎丸。針灸取穴多選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等脾胃經要穴,配合艾灸以溫陽化積。
此病需與蟲積、食滯相鑒別:蟲積者必有吐蟲便蟲之症;食滯者病程短暫,得吐瀉即減;唯魚瘕乃寒邪與宿食久結,非溫化不消。唐宋以前醫籍多將此類疾病歸於「奇病」範疇,至金元時期,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始明確提出「先補後攻」治則,對後世辨治積聚病症影響深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