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口

病名,屬中醫外科性病範疇,指陰部結腫成瘡之症,其瘡口久不癒合,形如魚嘴,故得名「魚口」。此症多因濕熱下注、肝腎虧虛,或精血瘀滯,毒邪蘊結於陰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記載:「夫魚便者,左為魚口,右為便毒。總皆精血交錯生於兩胯合縫之間,結腫是也。」其發病與肝腎二經密切相關,因肝經循行環繞陰器,腎主生殖,若濕熱毒邪侵襲下焦,或房勞過度,氣血瘀阻,則易結腫成瘡。

臨床表現

魚口發病初期,患處結腫堅硬,色不紅,微熱,行走稍覺不便,但尚未見明顯寒熱交作之症,此屬輕證。若病情發展,局部紅赤腫痛,熱毒熾盛,疼痛加劇,舉動艱難,入夜後痛感更甚,此屬易治之證。已潰之後,若見膿液稠厚,瘡口肉色紅活,腫消痛止,新肉漸生並伴輕微癢感,則預後較佳,屬順證。

若初起即結腫堅硬如石,牽引刺痛,起坐不便,並伴隨寒熱發作,則屬重證。倘瘡口已潰而腐爛,腫痛未減,膿水清稀,瘡孔深陷難合,則預後較差,屬險證。

證治區分

魚口與「橫痃」相似,但橫痃多發於「小腹之下,陰毛之傍」,而魚口則多見於兩胯合縫處。其治療當辨證論治,初期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可用仙方活命飲龍膽瀉肝湯加減;若已成膿,應托裏排膿,選用透膿散;後期若氣血虧虛,瘡口不斂,則需益氣養血生肌,如十全大補湯調理。

此病現代已少見,然其辨證思路仍可作為中醫外科治療類似病症之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