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腸驚
大腸驚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臟腑驚證之一,首載於宋代《小兒病源方論》。此證多因外感邪氣、飲食積滯,或情志失調,導致大腸氣機逆亂,痰濁內生,上擾心神,引發驚風之候。
病因病機
大腸為「傳導之官」,主司糟粕排泄,其經脈絡肺,與肺氣相通。若外感風熱邪氣,或乳食不節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聚而生痰。痰濁循經上犯,壅滯氣道,則喉中痰鳴有聲;痰熱擾動肝風,風火相煽,故見驚搐、目竄、肢體拘急等症。此外,小兒神氣未充,肝常有餘,易因驚恐情志引動內風,加重痰熱上攻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驚風證候:突然意識不清、四肢抽搐、兩目上視,或角弓反張。
- 痰阻氣道:喉間痰聲漉漉,呼吸急促,或見咳吐黏痰。
- 兼證:或伴腹脹便秘、面赤唇紅、舌苔黃膩,脈象弦滑數,此屬痰熱內蘊之象。
辨證要點
大腸驚以「痰、風、熱」為核心病機,需與他臟驚證鑑別:
- 肝驚:多因情志觸動,以高熱、煩躁、驚叫為主。
- 心驚:常見神昏譫語、舌尖紅絳。
- 大腸驚則側重痰鳴氣促,兼見腸腑不通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熱化痰:選用黃芩、瓜蔞、浙貝母等,清泄肺腸痰熱。
- 息風定驚:鉤藤、天麻、僵蠶平肝息風,配合蟬蛻、羚羊角(或替代品)鎮驚。
- 通腑導滯:若兼便秘,可佐大黃、枳實通降腸腑,使痰熱從下而解。
古方如抱龍丸(天竺黃、膽南星等)或牛黃清心丸加減,亦常用於此證。
附論
《幼科發揮》提出:「驚自痰生,痰由熱熾」,大腸驚之痰熱多與肺胃相關,治療需注重通降氣機,使痰化熱清,則驚風自平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此證可見於急驚風初期,或慢驚風夾痰實者,臨床須細辨虛實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