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口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口症

魚口症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口腔疾患之一,其特徵為唇部生瘡,形似魚口,伴隨痰涎不收之症。此病記載於《喉舌備要》,主要歸因於脾經熱毒熾盛,上攻於唇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脾經積熱或外感熱毒,循經上擾,鬱結於唇部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腐成瘡。熱毒煎灼津液,則見痰涎黏稠難收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亦可能助濕生熱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唇部瘡瘍:初起紅腫疼痛,繼而潰破成瘡,瘡形如魚口狀,邊緣清晰。
  2. 分泌物異常:瘡面滲出黃濁膿液,或伴黏稠痰涎,難以自收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等熱毒內蘊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化濕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。
    • 功效:直折火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,瘡色紅赤、疼痛劇烈者。
  2.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梔子、薄荷、黃芩、連翹。
    • 功效:清上瀉下,兼顧通腑泄熱,適用於兼見便秘、煩躁者。
  3.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
    • 組成: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。
    • 功效:清瀉脾經伏火,適用於反覆發作、脾熱挾濕者。

相關病症辨析

魚口症與驢嘴風魚口風等症有相似之處,然病機略異:

  • 驢嘴風:多因風熱或風痰襲絡,導致唇口腫脹僵硬,甚則口角歪斜。
  • 魚口風:常指咽喉或舌下腫痛,瘡形如魚口,與熱毒上沖咽喉相關。

外治法

除內服藥物外,可配合外敷清熱解毒之品,如:

  • 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:以黃柏、大黃、薑黃等研末調敷,消腫止痛。
  • 冰硼散:局部吹撒,用於瘡面糜爛、灼痛者。

總結

魚口症乃脾經熱毒外發之證,治當標本兼顧,內清熱毒、外斂瘡瘍。臨床須辨明熱毒與濕濁之偏勝,靈活用藥。相關典籍如《瘍醫大全》亦載此症,可進一步參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