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鱗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鱗風
病名,屬中醫咽喉科病症之一,指懸雍垂(俗稱「蒂丁」)腫脹變白,表面呈現魚鱗狀紋理的特殊證候。見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重樓玉鑰》,其描述:「此症生在蒂中之下,與松子風相似,但微腫處起白點,日久白點變成鱗,其鱗向下者是。」

病因病機

本症多因 肺胃伏熱 為內因,復感 外邪風熱 引動而發。肺主氣,胃主降,二者蘊熱上攻咽喉,灼傷津液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痰濕凝結;外邪客於咽喉,進一步化燥生風,故見腫起白點,逐漸形成鱗片狀紋理。其病機關鍵在於 熱毒鬱結風邪上擾 相兼為患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特徵:懸雍垂腫脹,初起散見白點,繼而白點連綴成片,狀如魚鱗,鱗紋多向下延伸。
  2. 伴隨症狀:或見咽喉疼痛、乾燥灼熱,吞嚥不利,甚者聲嘶;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根據「熱者清之,風者散之」原則,治宜 疏風清熱、解毒利咽

  • 主方:以 六味湯(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殭蠶、薄荷)為基礎,疏風透表,宣肺開鬱。
  • 加減化裁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 黃芩、連翹 以清肺胃之熱;
    • 痰濕明顯者,佐 貝母、瓜蔞 化痰散結;
    • 陰傷者可酌加 玄參、麥冬 滋陰潤燥。

相關鑑別

需與 雙松子風 區別:後者雖同見懸雍垂腫大,但形如松子樣顆粒,色紅或紫,病機偏重 血熱瘀阻,治法側重涼血解毒。

理論延伸
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魚鱗風的病理變化反映 肺胃熱壅風邪外襲 的交互作用。其「鱗狀」特徵,乃熱毒煎灼津液成痰,結於黏膜所致,符合「熱極生風」「燥勝則乾」的病機演變。清代喉科重視局部形色診斷,此症即體現「望形辨因」的臨床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