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腦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腦痢

魚腦痢為中醫痢疾之一種,屬赤白痢範疇,其特徵為下痢排出物形似魚腦,故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,書中記載:「白膿上有赤脈薄血,狀如脂腦,世謂之魚腦痢也。」意指痢下物中夾雜白膿,上覆赤色血絲,質地黏膩如脂,外觀類似魚腦。

病因病機

魚腦痢多因濕熱蘊結腸道,氣血壅滯,腐敗成膿血所致。濕熱之邪侵入腸胃,與氣血相搏,導致腸道傳導失司,清濁不分,糟粕與膿血並下。其病理表現為腸絡受損,血敗成膿,故下痢物呈現白膿赤血相雜之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下痢特徵:便下黏稠,白膿中混有赤色血絲,或如凝脂狀,形似魚腦。
  2. 兼症:常伴隨腹痛、裏急後重、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鑒別診斷

魚腦痢需與其他痢疾相區別:

  • 純赤痢:下痢純血無白膿,多因熱毒熾盛,迫血妄行。
  • 純白痢:下痢純白無血,多因寒濕傷氣,或氣分濕滯。
  • 五色痢:下痢色雜,多臟氣衰敗,病情較重。

治法與方藥

以清熱化濕、調氣和血為主要治法,可選用以下方劑加減:

  • 芍藥湯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芍藥、當歸和血止痛,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。
  • 白頭翁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熱毒偏盛者,以白頭翁清熱解毒,秦皮、黃柏、黃連燥濕止痢。
  • 地榆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側重涼血止血,適用於血熱明顯者。

其他相關記載

古代醫家對魚腦痢的描述多強調其形質特點,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痢下如魚腦者,屬濕熱瘀積」。此病多見於夏秋季節,與外感時邪、飲食不潔相關,治療需結合脈證,辨明寒熱虛實。赤白痢日久不癒,可能傷及脾胃陽氣,轉為虛寒痢,此時則需溫補固澀,如真人養臟湯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