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臍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臍丁

魚臍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種,因其瘡形狹長,狀似魚臍而得名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,書中載其特徵為「瘡頭黑深,破之黃水出,四畔浮漿起,狹長似魚臍」,故稱「魚臍丁瘡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外感風邪毒氣,客於肌肉,鬱而化熱,腐肉成膿所致。其毒邪蘊結肌膚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故瘡頭色黑而深陷,周邊浮腫泛漿,膿液黃濁,形狀特殊。

臨床表現

魚臍丁初起時,局部皮膚出現硬結,色紫暗或黑,觸之堅硬且疼痛劇烈,逐漸腫脹高突,伴隨發熱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潰破後流出黃色膿液,周圍組織浮腫,瘡口狹長如魚臍狀,病程中易因毒邪內攻而變生險證。

證型與治法

此病與「疫疔」、「疔瘡」等證相關,若兼見熱毒熾盛者,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之品,如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;若膿成不潰,可佐以托毒排膿之劑。外治宜參照疔瘡處理,初期可敷貼清熱拔毒之藥膏,潰後則需化腐生肌。

古籍考證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此瘡由「風邪毒氣」所致,後世醫家多歸類於「疔毒」範疇,並強調其形狀特異與毒性猛烈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類似的「魚睛疔」,可供進一步辨證參考。

魚臍丁在中醫外科文獻中雖論述不多,然其病機與一般疔瘡相通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