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腮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腮毒

病名與出處

魚腮毒,首見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二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屬癰疽範疇,特指發於腮部之癰腫,亦稱「腮癰」。此病名形象描繪其發病部位如魚鰓之形,且具毒邪蘊結之特徵,故稱「魚腮毒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魚腮毒之成因多與內外因素相關:

  1. 風熱邪毒:外感風熱之邪,上攻頭面,蘊結於腮部,氣血壅滯。
  2. 脾胃積熱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熱毒上炎,發為癰腫。
  3. 情志鬱火: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毒循經上擾,結聚腮頰。
  4. 氣血瘀阻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塞,瘀而化熱,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魚腮毒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局部症狀:腮部紅腫熱痛,初起如豆,漸大如李,甚則潰膿,觸之堅硬,或伴波動感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邪性質與體質差異,可分以下證型:

  1. 風熱壅盛:腫痛發熱,惡風頭痛,舌邊尖紅,脈浮數。
  2. 脾胃熱毒:腮腫劇痛,口臭便秘,苔黃厚,脈洪大。
  3. 肝經火鬱:腮部結腫,兼見脅痛易怒,脈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視證型加減:

  1. 內治
    • 風熱壅盛:疏風清熱,方如普濟消毒飲、銀翹散。
    • 脾胃熱毒:瀉火解毒,方如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。
    • 肝經火鬱:清肝瀉火,方如龍膽瀉肝湯。
    • 若膿成未潰,可佐透膿散托毒外出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、玉露散以消腫止痛。
    • 膿成則切開排膿,外貼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。

古籍相關論述

《瘍醫大全》載此病屬「癰疽門」,強調其為陽證癰腫,治法當清泄為要。另《外科正宗》提及腮頰癰腫,多責之陽明、少陽經熱毒上攻,與魚腮毒病機相通。

此病症雖名為「毒」,實為外癰之一類,其論治當結合經絡辨證與氣血盛衰,體現中醫外科「辨病與辨證並重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