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腮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魚腮風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特指發於面頰腮頤部位之腫毒。《重樓玉鑰》詳載其症候特徵:「是症生在腮頤酒腋邊。兩腮浮赤紅腫,為雙魚腮;一邊紅腫者,為單魚腮。」其病位多循足陽明胃經所過,尤以頰車、大迎等穴周邊為好發之處。
【病因病機】 本病主要因風熱火毒上攻所致,其病機可分三端:
- 外感風熱時毒,循經上犯面頰
- 陽明積熱內蘊,復感外邪而發
- 七情化火或過食辛熱,致三焦火毒熾盛
【辨證要點】
- 局部證候:初起如粟米狀疔頭,迅即紅腫熱痛,甚則連及耳前耳後,若成膿則按之應指
- 全身證候:多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渴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熱盛之象
- 傳變特徵:火毒熾盛者可內陷營血,出現壯熱煩躁、神昏譫語等逆證
【治法方藥】
- 主方選用普濟消毒飲加減,重在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:
- 黃連、黃芩瀉上焦火毒
- 連翹、板藍根解疫毒
- 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
- 陳皮理氣化滯
- 隨症加減:熱盛加石膏、知母;腫甚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
- 外治法:初起宜金黃散外敷,成膿則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
【類證鑑別】 與發頤(化膿性腮腺炎)相區別:魚腮風病位較淺,多屬陽證;發頤病位深在腮腺,常有反覆發作史,且多伴口內腮腺導管口紅腫溢膿。另需與時行腮腫(流行性腮腺炎)鑑別,後者具傳染性,多雙側發病,皮膚緊張但色不紅。
此症在古代文獻中又稱「面發毒」、「頰疔」,發展變化迅速,符合中醫「走黃」風險,故歷代醫家強調早期截斷病勢,尤重清泄陽明鬱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