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尾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魚尾疔
魚尾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特指發於眼角外側(俗稱魚尾部位)之瘡瘍。此病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二,列於面部疔瘡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或過食辛辣厚味,致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眼眥;亦有因肝膽鬱火熾盛,熏灼肌膚而成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,面部諸疔多由「火毒凝聚」所致,魚尾疔之發病,尤與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之熱毒壅滯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現粟米狀膿頭,或發紅疹,周邊赤腫硬結,灼熱疼痛,可伴惡寒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毒邪內陷,則腫勢蔓延,甚則化膿潰破。因眼周經絡交錯,若失治可致毒散走黃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,屬外科險證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襲表型:疔瘡初起,局部紅腫熱痛,伴輕度發熱、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脾胃積熱型:瘡頭腐潰,腫勢明顯,口渴口臭,便秘溲赤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膽火毒型:瘡色紫暗,痛如雞啄,伴目赤口苦,急躁易怒,脈弦數有力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按證型選方:
- 內治:風熱者用五味消毒飲加減;脾胃積熱者選黃連解毒湯合清胃散;肝膽火盛者投龍膽瀉肝湯。
- 外治:初起宜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,膿成則切開排膿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促癒合。
古籍溯源
《外科正宗》強調:「疔瘡先刺血,內毒宜汗瀉。」指出刺血泄毒為急則治標之法。清代《瘍科心得集》亦載魚尾疔「毒輕者易消,重者防竄睛」,提示其與眼竅相通之潛在風險。
(註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指導,讀者不可逕自套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