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尾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魚尾毒

魚尾毒是中醫外科學中的病名,指生於項後髮際兩旁角處的癰腫疾患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枕後化膿性淋巴結炎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
病位特徵

魚尾毒之病位特殊,位於項後髮際兩側,即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所過之處,相當於風池穴下方。該處經脈匯聚,氣血運行複雜。以"魚尾"為名,乃因雙側病變形如魚尾分叉之態。

病因病機

此病主要由足太陽膀胱經濕熱蘊結所致,其病理演變可分為三期:

  1. 濕熱蘊結:外感風熱或濕熱之邪,循經上犯
  2. 氣血凝滯:經絡阻塞,營衛不和,氣血瘀滯
  3. 熱盛肉腐:濕熱火毒熾盛,腐肉成膿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局部硬結,紅腫熱痛,伴惡寒發熱
  • 中期:腫塊增大,疼痛加劇,按之應指(膿成之兆)
  • 後期:膿潰後腫痛減輕,膿液黃稠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  • 初期: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。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
  • 成膿期:托毒透膿。方用透膿散
  • 潰後期:扶正托毒,益氣生肌。方用托裡消毒散

外治法

  1. 未潰時:金黃散外敷,清熱消腫
  2. 膿成時:切開排膿,切口宜順應皮紋
  3. 潰後期: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生肌收口

相關經絡辨證

魚尾毒病位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,該經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其支者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。濕熱之邪循經上攻,積聚於項部髮際,形成癰腫。治療時當考慮疏利膀胱經濕熱,兼顧三焦氣化功能。

古籍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"凡癰疽之發,必有定位",魚尾毒之特異性病位,體現了中醫經絡理論與外科病證的密切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