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翔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魚翔脈
魚翔脈乃中醫脈診中之「七怪脈」之一,屬危重病候所現之異象。其脈象特徵為脈動於皮膚淺表,浮而無力,時隱時現,狀似游魚於水中忽升忽沉,飄忽不定,甚則若存若亡,難以捉摸。
中醫病機分析
從中醫理論視之,魚翔脈為三陰寒極、陽氣外亡之凶兆。人體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寒邪壅盛,陰寒內迫,陽氣衰微,幾近耗竭,殘存之陽氣浮越於外,無法內守,遂呈現此脈象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陰盛格陽」,即陰寒之邪內踞,逼迫微弱陽氣浮散於體表,形成真寒假熱之危象。
此脈多見於急危重症,如心陽暴脫、亡陽厥逆,或久病陰寒內盛、陽氣衰敗者。患者常伴面色蒼白或泛紅如妝、四肢厥冷、氣息微弱、神志昏蒙等脫症,屬中醫「陽微陰弦」之極端表現,預後凶險。
鑑別診斷
魚翔脈與其他怪脈,如「蝦游脈」、「屋漏脈」等同屬無胃氣之真臟脈,然形態各異:
- 蝦游脈:脈來乍疏乍數,如蝦躍水,倏然而至,須臾即逝
- 屋漏脈:脈來緩慢,良久一至,如屋漏殘滴,瀕絕未絕
魚翔脈則更顯浮散無根,遊移不定,似有似無,為陽氣外越之象尤甚。
臨床意義
《瀕湖脈學》有云:「魚翔脈見,陽絕須憂」,歷代醫家視其為陽氣欲脫之死候。然臨床須四診合參,不可僅憑脈象斷生死,若患者尚有緩解之機,急投回陽救逆之劑(如四逆湯、參附湯等),或可挽回一線生機。此脈象提示醫者當機立斷,不可延誤救治時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