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魚腥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魚腥哮,中醫病證名,屬哮病範疇,特指因過食魚蝦腥膻之物而誘發的喘哮發作。此症首見於宋代《醫說》卷四,載有「因食鹽蝦過多,遂得齁喘之疾」之述,揭示其發病與飲食不節密切相關,尤好發於素有痰飲伏肺或肺脾氣虛之體質者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魚腥哮乃外因引動內邪所致。魚蝦屬「發物」,其性腥羶走竄,易助濕生痰。若患者素有肺脾功能失調,水濕運化不利,痰飲內伏於肺,復因過食魚腥,則痰隨氣逆,壅塞氣道。痰氣搏擊,引發氣道痙攣,故見喘促痰鳴。《證治匯補》云:「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」,說明此症與痰飲內伏的宿根特性相關。
臨床表現
其主要證候為突發喘促氣急,喉中痰鳴有聲,聲如拽鋸,甚則張口抬肩,倚息難臥。發作時多伴胸膈滿悶,痰色白而黏稠,咯吐不利,或見口黏納呆,舌苔白滑或膩,脈弦滑。此與風寒束表或痰熱壅肺所致哮喘有別,其發作顯著與食魚腥相關,且多有既往類似病史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溫化寒痰、宣肺平喘為大法:
-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適於外寒內飲證,方中麻、桂解表散寒,細辛、乾薑溫肺化飲,五味子斂肺,半夏降逆,共奏散寒解表、溫肺蠲飲之效。
- 越婢加半夏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若兼見內熱煩躁者,取麻黃宣肺平喘,石膏清泄肺熱,半夏化痰降逆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。
若痰濕偏盛者,可合《局方》二陳湯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;若脾虛明顯,酌加白术、茯苓健脾滲濕,杜絕生痰之源。
鑑別與轉歸
魚腥哮需與「齁喘」相區別:後者泛指痰氣交阻所致喘鳴,病因多元;而魚腥哮專指飲食誘發者。若反覆發作未癒,可轉為慢性咳喘,甚則損及腎氣,形成「肺脾腎虛」之頑疾。故發作緩解後,當調理肺脾,可選六君子湯加減,培土生金以固本。
典籍溯源
《醫說》直指食傷致病之機。清代《類證治裁·哮症》進一步闡述:「哮者,……如遇風寒而發者為冷哮,遇暑熱而發者為熱哮,其由飲食而發者,多屬痰濕壅滯。」明確飲食致哮的病理特點,為臨床辨治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