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俞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俞寶,其生平籍貫未見詳細記載,為中醫學史上專精兒科之醫家。所撰《小女節療方》(又稱《少小節療療方》)一卷,專論小兒疾病治療要訣,雖原書亡佚,然從書名可窺其對小兒「節療」之重視,體現中醫「因人制方」的辨證思想。
按中醫兒科理論,「小女節療」當指針對小兒生理特質的調治原則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屬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故用藥須避峻烈,講究「節制療法」。《千金要方》提出「小兒病與大人不殊,唯用藥有多少為異」,與俞寶「節療」之說相呼應。所謂「節」者,既指藥量輕靈(如《幼幼新書》載小兒方「藥味不過五六,分量止於錢匕」),亦含擇時調治之意,《小女節療方》或涵蓋時令遞變對小兒病機之影響。
考唐代《顱囟經》首立「小兒純陽」說,而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發展出「三有餘四不足」理論。俞寶所處年代雖不可考,但其「節療」思想,應屬此類兒科辨證體系之實踐,重視調和陰陽而非攻伐,符合錢乙「若要小兒安,三分飢與寒」的養育觀。書名特標「小女」,或反映其針對女童經帶胎病之特殊經驗,此說可參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中「女子七歲腎氣盛」的發育理論。
該書散佚而內容無從詳考,然唐宋兒科專著如《外臺秘要》《幼幼新書》等多引時醫方論,或存其隻字片語。俞寶之「節療」概念,實承《內經》「無盛盛,無虛虛」之訓,下啟後世兒科輕清透達之法,於中醫兒科學術脈絡中當有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