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腸筋

大腸筋為中醫推拿學中之特定部位名,首載於清代駱如龍所著《幼科推拿秘書》。其名雖與「大腸經」相近,然二者於臨床應用與理論定位上略有差異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大腸筋與手陽明大腸經關係密切,循行於上肢外側前緣,屬「筋」之範疇。中醫理論中,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,主司關節屈伸與肢體運動。大腸筋之功能與大腸經氣血輸布相關,涉及肢體靈活度及氣機調暢。
  2. 臟腑對應
    依「經絡-臟腑」表裡關係,手陽明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,故大腸筋亦間接影響肺氣宣降。若大腸筋氣血瘀滯,可能見上肢麻木、肩背緊脹,甚或影響腸腑傳導,出現便秘或泄瀉。

推拿應用

  1. 定位與操作
    大腸筋位於食指橈側緣,自指根至指尖一線,屬小兒推拿常用部位。操作時以拇指橈側或食、中二指指腹沿此線直推,稱「推大腸」:

    • 補法(向心方向推):用於虛寒性腹瀉、腸鳴。
    • 瀉法(離心方向推):適用於實熱便秘或積滯。
  2. 臨床配伍
    常與「脾經」「板門」等穴同用,以調理脾胃功能。如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載,配伍推脾土可增強健脾消食之效。

與大腸經之異同

  • 大腸經:屬十二正經之一,循行路線明確,主治齒痛、咽喉腫痛等經絡病症。
  • 大腸筋:側重局部筋結調理,主用於推拿療法,尤擅改善小兒消化功能失調及上肢氣血不通。

此部位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筋與經絡互通」「外治調內腑」之特色,為推拿學中結合經筋理論與臟腑辨證的典型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