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俞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俞會
俞,即腧穴,為人體經氣輸注於體表之所在;會,意指臟腑經絡之氣於特定腧穴處交會聚合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:「夫陰與陽,皆有俞會。」明代醫家馬蒔注釋曰:「六陽經,六陰經,皆有腧穴所會。」揭示十二正經無論陰陽,均透過腧穴實現氣血交會,維繫經絡系統之動態平衡。
俞與會的深層內涵
- 腧穴的雙重性
俞會理論中,腧穴不僅為經氣轉輸之樞紐,更承載「開闔」功能。陽經腧穴主氣血之宣發,陰經腧穴主氣血之斂藏,二者於特定部位相互呼應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言:「五臟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」,強調原穴作為臟腑經氣匯聚之處,體現「俞會」的診療價值。 - 經氣交會的時空特性
經絡之氣運行遵循子午流注規律,而俞會現象尤見於「八會穴」等特定穴組。如《難經·四十五難》提出「腑會太倉(中脘),臟會季脅(章門)」等八大會穴,集中反映臟、腑、氣、血等精氣於體表的橫向聯繫,超越單一經脈範疇,形成多維交會網絡。 - 病理反應與診斷意義
當臟腑失調,對應俞會穴常現壓痛、結節或溫度異常,《千金要方》稱此為「外應內感」。如肺病可現肺俞穴異感,肝鬱多見期門穴敏感,此類體徵為「俞會」理論在望診、觸診中的具體應用。
俞會的臨床延伸
- 配穴法則:針灸治療常依俞會原理配伍穴位,如「俞募配穴法」同取背俞穴與腹募穴,強化調節臟腑氣機之效。
- 針刺手法:於交會穴施以「蒼龜探穴」「赤鳳迎源」等手法,可引導多經之氣交互激盪,提升療效。
透過俞會理論,中醫建構了「內臟-經絡-腧穴」三重對應關係,成為解析人體氣血陰陽動態的重要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