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俞募配穴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俞募配穴法

俞募配穴法為針灸治療中重要的配穴原則之一,其理論基礎源於中醫臟腑經絡學說,強調通過刺激特定背俞穴與募穴,調和臟腑氣血,以達治療目的。

理論依據
背俞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,分布於背部脊柱兩旁,共十二穴,如肺俞、心俞、肝俞等。中醫認為,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特定穴位,能反映臟腑功能盛衰,並調節其生理病理狀態。《靈樞·背腧》記載:「五臟之腧,出於背者。」說明了背俞穴與臟腑的密切聯繫。

募穴則位於胸腹部,是臟腑之氣匯聚於體表的部位,如中脘(胃募)、關元(小腸募)、期門(肝募)等。《難經·六十七難》提及:「五臟募皆在陰,而俞在陽。」募穴屬陰,主調臟腑之氣機;背俞穴屬陽,主疏泄臟腑之邪氣。二者一前一後,陰陽相配,形成對臟腑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。

臨床應用
俞募配穴法主要用於治療臟腑病變,其選穴原則為「臟病取俞,腑病取募」,但臨床上常將二者配伍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例如:

  • 肺病:取肺俞配中府(肺募),可宣肺止咳,適用於咳嗽、氣喘。
  • 脾胃病:取脾俞配章門(脾募),或胃俞配中脘(胃募),能健脾和胃,治療腹脹、泄瀉。
  • 肝膽病:取肝俞配期門(肝募)、膽俞配日月(膽募),可疏肝利膽,緩解脅痛、黃疸。

此外,俞募配穴亦可結合其他針法,如補瀉手法或電針,以適應虛實寒熱不同的證型。

配穴特點

  1. 陰陽相濟:背俞穴屬陽,募穴屬陰,二者相配符合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想。
  2. 前後呼應:胸腹部募穴與背部俞穴形成前後對應,能全面調動臟腑氣血。
  3. 標本兼治:背俞穴偏於調理臟腑本體功能,募穴偏於疏通局部氣機,二者協同可標本同治。

此配穴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廣泛運用於內科雜病及慢性病調理,為針灸臨床重要治療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