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俞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俞橋(明代)
字:子木
號:溯洄道人
籍貫:海寧(今浙江海寧)
生平與醫術背景
俞橋少時習儒,專攻理學,後兼涉岐黃之術,深研醫理。嘉靖年間(1522-1566年)因醫術精湛被徵召入京,官至太醫院院判。其學術淵源廣泛,不僅遍覽歷代方書,更博採眾家之長,尤其重視金元四大家之學說。曾獲劉完素(寒涼派)、張潔古(易水學派)、李東垣(補土派)等名家未刊之手稿,潛心鑽研,融會貫通。
學術特色與貢獻
- 醫理與臨床結合:
俞橋推崇「理法方藥」一體,強調治病須明辨陰陽五行、臟腑氣機。其學術思想受《內經》《難經》影響,並結合金元醫家之論,尤重脾胃調養與氣血運化,反映出李東垣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之觀點。 - 《醫學大原》與《廣嗣要語》:
- 《醫學大原》:此書已佚,據史料推測,內容當屬醫理總論,可能系統整理其對陰陽、臟象、經絡之見解。
- 《廣嗣要語》:現存之作,專論攝生與嗣育。俞橋提出「天地之氣可轉,人身之氣可調」,主張透過養生調理(如節欲、保精、調息)改善體質,以達強身延嗣之效。書中結合中醫「腎主生殖」理論,強調補益先天之本(腎)與後天之本(脾)並重。
-
醫德風範:
俞橋雖任職太醫院,然厭倦趨奉權貴,常為貧民施治,體現「醫乃仁術」之精神,與明代醫家汪機、繆希雍等重視醫德之風氣相應。
歷史地位
俞橋承襲金元醫學精髓,並致力於理論整理與臨床實踐,其著作雖多散佚,然《廣嗣要語》仍為後世研究明代生育醫學與養生學之重要文獻。其學術脈絡亦反映明代醫家融合百家、注重實用之特色。
(按:中醫名詞「俞」通「腧」,指穴位,然此處「俞橋」為人名,不可混淆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