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寒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腸寒結
定義
大腸寒結為中醫病證名,指寒邪凝滯於大腸,導致氣機阻滯、傳導失司,進而引發便秘等症狀。此證多因陽氣不足、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致使大腸寒凝氣滯,腑氣不通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陽虛內寒:素體陽氣虛弱,脾腎陽虛,溫煦無力,寒從內生,凝滯大腸。
- 外寒侵襲:外感寒邪直中腸腑,或久居陰冷之地,寒氣客於大腸,氣血凝澀。
-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瓜果或寒涼藥物,損傷脾胃陽氣,寒濕內停,下注大腸。
寒性收引,易使氣血運行不暢,大腸傳導功能受阻,糟粕停滯,故見便秘;寒邪凝滯,氣機不暢,則腹部隱痛;陽氣不運,脾胃受納無權,故納差、口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大便秘結,排便困難,糞質乾硬或雖不乾而排出不暢。
- 兼症:腹部隱痛,喜溫喜按,納食減少,口淡不渴,畏寒肢冷。
- 舌脈:舌質淡白,苔白滑或薄白,脈沉遲或沉弦。
鑑別診斷
- 大腸熱結:便秘伴見身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,與寒結之畏寒、口淡迥異。
- 氣滯便秘:腹脹明顯,噯氣頻作,脈弦,無寒象。
- 血虛便秘:多見於產後或失血者,伴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,無寒凝之徵。
治法
以溫下法為主,溫散寒凝,通導腑氣。
常用方藥
-
溫脾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
- 組成: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大黃、甘草。
- 功效:溫補脾陽,攻下冷積。
- 適用:脾陽不足,寒積內停之便秘腹痛。
-
大黃附子湯(《金匱要略》):
- 組成:大黃、附子、細辛。
- 功效:溫裡散寒,通便止痛。
- 適用:寒實內結,脅下偏痛者。
-
半硫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半夏、硫黃。
- 功效:溫腎通陽,潤腸通便。
- 適用:老年陽虛冷秘,排便無力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:天樞(大腸募穴)、大橫、關元(溫補下焦)、足三里(健脾溫中)。
- 手法:針灸並施,或加艾灸以增強溫通之效。
其他療法
- 熱熨法:以吳茱萸、小茴香等溫中藥材炒熱布包,熨敷腹部,助散寒通便。
- 食療:適量食用生薑、肉桂、核桃等溫性食材,輔助溫陽行氣。
預後調護
此證預後多良,然需注意避免復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以防寒結復發。陽虛體質者,可長期調理脾腎陽氣,以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