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俞應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俞應泰,清代著名醫家,字星階,浙江紹興人。其學醫緣起於家族變故,因妻子罹病而遭庸醫誤治,遂棄儒從醫,發憤鑽研醫道,尤精於傷科,後成為清代傷科代表人物之一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

俞氏本為儒生,深諳傳統典籍,轉習醫術後,融合儒學思維與醫理,形成嚴謹的學術體系。其代表作《傷科秘訣》刊於1935年,系統整理骨傷、筋傷及跌打損傷之診療要訣,內容涵蓋骨折整復、外敷藥方及內服調理,體現「筋骨並重、內外兼治」的中醫傷科原則。書中強調「氣血流通則痛止」,善用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之法,如當歸、川芎、紅花等藥配伍,並注重「辨證施治」,依傷患體質寒熱虛實加減用藥。

另著有《內科摘要》與《外科探源》,前者論述內科雜病之脈因證治,後者剖析癰疽瘡瘍之外科辨證,展現其跨科別之臨床功底。著作中多引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理論,並結合個人驗案,反映清代醫家「尊古而不泥古」的學術特色。

傷科學術特色

  1. 手法整復與固定技術:俞氏繼承傳統正骨手法,主張「欲合先離」之原則,通過牽引、端提等技巧復位骨折,並以竹片、杉皮等材料外固定,符合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理念。
  2. 用藥層次分明:初期以活血散瘀為主(如桃仁、赤芍),中期續筋接骨(如自然銅、骨碎補),後期補益肝腎(如熟地、杜仲),契合傷科「三期辨證」理論。
  3. 重視經絡理論:認為損傷必涉經絡,治療時配合針灸或藥物循經取穴,以調暢氣血,如腰部傷患常配伍足太陽膀胱經用藥。

俞應泰之學術貢獻,不僅在於臨床技術的總結,更在於將儒學「格物致知」精神融入醫道,其著作為清代傷科文獻之重要遺產,對後世中醫骨傷科的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