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俞用古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明代醫家俞用古之醫案探析
俞用古,明代浙江新昌人,為當時頗負盛名之醫家,精研醫理,尤擅辨證施治,其臨證常以「意療」結合傳統療法取效,醫案載於典籍,足見其診治之靈活與對病因病機的深刻洞察。
醫案舉隅與中醫機理
- 情志致病與驚嚇療法
一女子因欠伸後雙手僵直不能下垂,俞氏診斷後稱「須灸丹田」,然灸治時特意令患者解裙,患者驚慌護體,雙手瞬間恢復活動,病證遂愈。此案例體現中醫「情志相勝」理論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怒傷肝,悲勝怒;喜傷心,恐勝喜」,俞氏利用患者瞬間驚恐之情,激發氣機調動,解除肝氣鬱滯、筋脈拘急之病機。丹田為元氣所聚,灸法本可溫通經脈,而俞氏更結合心理暗示,達到「調神」與「調形」並舉之效。 - 飲食中毒與藥性相制
另有一戶人家數口突發失語,俞氏問診得知患者曾食野雉,遂令飲生薑汁而癒。其解釋曰:「雉多食半夏,其毒在內。」此案反映中醫「藥食同源」及「毒性相制」觀念。半夏辛溫有毒,過量可致喉痹失音,而生薑性味辛溫,既能解半夏毒,《本草綱目》亦載其「解藥毒」,尤其針對半夏、南星之毒性,生薑可透過辛散開結、溫中和胃的特性化毒為效。野雉若誤食半夏莖葉,積毒於肉中,俞氏透過飲食史溯因,展現「審證求因」之診療思維。
中醫學理延伸
- 意療與中醫心身醫學
俞用古之「意療」實為古代情志療法的實踐,與《內經》「移精變氣」理論相呼應,透過語言、行為誘導患者情緒變化,以糾正氣血逆亂。此類療法於明代醫家張景岳《類經》中亦有論述,強調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而情志因素常為潛在病機。 - 半夏毒性與解毒機理
半夏中毒致啞屬「濕痰閉竅」,而生薑既可解其毒,亦能化痰開竅。現代中藥學證實,生薑中的薑烯酚等成分能抑制半夏刺激黏膜的作用,體現中醫「相殺相畏」的配伍原理。
俞用古之醫案彰顯明代醫家融合辨證、心理療法的臨床智慧,其對病因的敏銳觀察與對藥性的嫺熟運用,反映了中醫「因人制宜」「以偏糾偏」的治療哲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