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俞正燮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俞正燮(1775-1840年),字理初,安徽黟縣人。道光元年舉人,畢業治學,晚年主講江寧惜陰書院,於史學、天文、醫學均頗有研究。撰《癸巳類稿》(1833年)和《癸巳存稿》(1847年),在《類稿》中有《持素脈篇》、《持素持篇》、《持素正篇》、《持素目錄序》等四篇,為《素問》的摘要註釋。在卷十四中,詳斥來華之天主教教士羅雅谷譯述《人身圖說》,思想較為保守。

俞正燮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、醫學家。他出生於安徽黟縣一個書香門第,自幼聰慧好學,博覽群書。他曾經擔任江寧惜陰書院的主講,講授經史、天文、醫學等學科。他著有《癸巳類稿》和《癸巳存稿》等著作,在《類稿》中有《持素脈篇》、《持素持篇》、《持素正篇》、《持素目錄序》等四篇,為《素問》的摘要註釋。在卷十四中,詳斥來華之天主教教士羅雅谷譯述《人身圖說》,思想較為保守。

俞正燮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《持素脈篇》中。他認為,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脈象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內部的病理變化。他提出了「脈有虛實、有浮沉、有遲數、有滑澀、有長短、有大小、有左右、有上下」等脈象分類方法,並根據這些脈象分類方法,對各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出了相應的建議。

俞正燮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,他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以下是《持素脈篇》原文:

持素脈篇

脈者,血之道也,氣之府也。血氣之盛衰,榮衛之通塞,皆見於脈。故曰:脈者,五臟六腑之精氣所繫,十二經脈之氣血所行,病生於內,必見於外,故曰:有諸內,必見於外。

脈有虛實、有浮沉、有遲數、有滑澀、有長短、有大小、有左右、有上下,各有其主病。

虛脈者,脈來無力,如風吹綿絮,為氣虛。實脈者,脈來有力,如按棉絮,為氣實。浮脈者,脈來浮散,如魚在水中,為氣浮。沉脈者,脈來沉伏,如石沉水底,為氣沉。遲脈者,脈來遲緩,如漏水滴珠,為血虛。數脈者,脈來急促,如連珠走線,為血實。滑脈者,脈來滑利,如切中絲,為血滑。澀脈者,脈來澀滯,如按棉絮,為血澀。長脈者,脈來長大,如絲線,為氣盛。短脈者,脈來短小,如韭葉,為氣虛。大脈者,脈來洪大,如洪水,為血盛。小脈者, 脈來細小,如游絲,為血虛。左右脈者,左右兩手的脈象不一致,為陰陽失調。上下脈者,上肢和下肢的脈象不一致,為氣血不和。

以上是《持素脈篇》原文。俞正燮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,他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