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愉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愉愉之中醫釋義

「愉愉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通天》,用以描述陰陽和平之人的神態特徵。此類體質者,陰陽調和、氣血通達,故外在顯現從容安和之貌。其義可從形神兩端析之:

一、形神層面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形神合一」,愉愉之態實為內在氣機平衡的外現。陰陽和平之人,五臟精氣充盈,經脈流利,故舉止間自然流露溫潤和煦之氣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言「聖人從容中度」,正與此相呼應,展現陰平陽秘時,人身自然呈現的安定狀態。

二、氣化內涵 從五運六氣角度論,愉愉反映少陽相火得位的生理特徵。《靈樞·行針》指出「血氣淖澤滑利,故針入而氣出疾」,陰陽和平者氣血運行調暢,其神情自然呈現「委委然—愉愉然—豆豆然」的漸進和緩之象。此與《難經》所述「陰陽相抱,營衛俱行」的生理狀態暗合。

三、經脈辨證 《鍼灸甲乙經》載足少陽膽經「主決斷」,其氣和則神情愉悅安舒。臨牀上,若見神情鬱滯而失愉愉之態,可考驗少陽樞機不利,或厥陰風木失調,此與《傷寒論》少陽病「嘿嘿不欲飲食」之鬱悶神情恰成對照。

四、養生應用 《千金要方》主張「常欲小勞」以養陽氣,陰陽和平之人通過導引吐納,使經氣「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」,遂能維持愉愉然之常態。唐代王冰注《素問》時,特別指出「神安則形和」,正詮釋此種神情背後的氣化基礎。

此概念在現代中醫體質學中,可對應平和質的典型表現,其特徵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述「形氣相得」,在四診中尤重望神之「得神者昌」的判斷標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