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腸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腸病(中醫證候)
基本概念
大腸病屬中醫六腑病候之一,為傳導之官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在臟腑表裡關係中,大腸與肺相表裡,二者經絡相通,氣化相應。大腸主司傳導糟粕,其病機多與傳化失常有關,臨床以大便異常為主要表現,常伴隨肺脾相關症狀。
病因病機
大腸病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邪侵襲:寒邪客於大腸,導致氣機凝滯;或熱邪內蘊,灼傷津液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損傷陽氣,或嗜食辛辣厚味釀生濕熱
- 情志失調:憂思氣結,影響大腸傳導功能
- 臟腑相干:肺氣不降、脾失健運、腎陽不足等均可影響大腸功能
- 氣血津液失常:氣虛推動無力、血虛津虧失潤、陽虛溫煦失職
臨床分類與表現
一、實證
-
大腸濕熱
- 主證:下利膿血、裡急後重、肛門灼熱
- 兼證:身熱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
- 病機:濕熱蘊結大腸,氣血壅滯
-
大腸實熱
- 主證:大便乾結如羊屎、腹脹疼痛
- 兼證:面赤身熱、口臭唇焦、脈滑數
- 病機:陽明腑實,燥屎內結
-
大腸瘀阻
- 主證:腹痛固定拒按、大便色黑
- 兼證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- 病機:瘀血內停,絡脈不通
二、虛證
-
大腸氣虛
- 主證:大便溏泄、脫肛不收
- 兼證: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
- 病機: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
-
大腸虛寒
- 主證:黎明泄瀉(五更瀉)、腹痛喜溫
- 兼證:四肢不溫、腰膝酸冷
- 病機:命門火衰,失於溫煦
-
大腸津虧
- 主證:大便乾結難解、數日一行
- 兼證:口乾咽燥、形體消瘦
- 病機:陰血不足,腸道失潤
經典論述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指出:「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即泄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。」描述了大腸受寒的典型表現。
《金匱要略》則區分寒熱:「大腸有寒者,多鶩溏;有熱者,便腸垢。」指出寒證多見大便稀溏,熱證則見黏液便。
明代《本草經疏》系統歸納:
- 大腸實四證:便硬閉(燥結)、腸風下血(濕熱)、臟毒(血熱)、腸癰(實火)
- 大腸虛四證:虛熱便閉(血虛津枯)、虛寒滑泄(氣虛)、腸鳴(氣虛)、脫肛(氣虛兼濕熱)
治療原則
-
實證
- 濕熱證:清熱化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
- 實熱證:瀉熱通腑,方用大承氣湯
- 瘀阻證:活血化瘀,方用少腹逐瘀湯
-
虛證
- 氣虛證: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
- 虛寒證:溫補脾腎,方用四神丸
- 津虧證:滋陰潤腸,方用增液湯
相關證候聯繫
- 肺與大腸:肺氣不降可致便秘,肺虛衛弱易致大腸滑泄
- 脾與大腸:脾失健運常導致大腸濕熱或虛寒
- 腎與大腸:腎陽不足多見五更瀉,腎陰虧虛可致腸燥便秘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