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虞庶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虞庶,宋代醫家,原籍仁壽(今屬四川)。早年習儒,後棄儒從醫,專攻醫道。其醫學造詣深厚,尤精於《難經》之研究,撰有《難經論》,然此書未見行世,殊為可惜。
學術背景與貢獻
虞庶生於宋代,正值中醫學理論體系進一步發展與總結的時期。他深受《難經》影響,該書為中醫經典之一,以問答形式闡述脈學、經絡、臟腑、病機等核心理論。虞庶所著《難經論》,推測為對《難經》的注釋或發揮,惜已散佚,未能流傳後世,然其學術取向反映了宋代醫家對經典的深入研究。
《難經》與虞庶的學術思想
《難經》全稱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,相傳為扁鵲所作,內容涵蓋:
- 脈學:提出「獨取寸口」的診脈方法,奠定後世脈學基礎。
- 經絡與腧穴:詳述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與功能。
- 臟腑理論:強調「命門」與「三焦」的生理作用,補充《內經》之未備。
虞庶既專研此書,其論著可能針對這些主題提出獨到見解,或結合臨床經驗加以闡釋。宋代醫家普遍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,虞庶的學術方向亦當循此脈絡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雖《難經論》未傳世,但虞庶作為宋代研習《難經》的代表醫家之一,其學術背景反映當時儒醫並重的風氣。仁壽地處四川,該地區自古名醫輩出(如唐代昝殷、宋代唐慎微),虞庶的醫學活動亦可能受地域醫學傳統影響。
綜觀之,虞庶之生平雖史料簡略,然其以儒入醫、潛心經典的治學態度,符合宋代醫家「通經致用」的特質,惜著述湮沒,未能進一步窺見其醫學全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