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虞摶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虞摶(1438-1517年)

明代著名醫學家,字天民,號恆德老人,浙江義烏人。出身於世醫之家,幼時習儒,文學造詣深厚,後因母親患病而繼承家學,專攻醫道。其學術深受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影響,並廣泛涉獵歷代醫家著作,尤推崇朱丹溪之學說,臨牀診治經驗豐富,聲名遠播。

學術思想與醫術特色

  1. 宗法丹溪,兼採眾長
    虞摶承襲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理論,重視滋陰降火之法,同時參酌劉完素、李東垣、張子和等醫家學說,主張辨證論治。其著作中多見對氣血、痰鬱等病機的闡釋,並強調「標本緩急」之治則。
  2. 注重養生與預防
    提出養生要旨為「節嗜慾,戒性氣、慎言語、謹飯食」,認為調攝情志與飲食為延年之關鍵,契合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  3. 臨牀經驗豐富
    擅長治療內科雜病,尤其對脾胃病、虛勞、痰證等有獨到見解。其醫案注重四診合參,強調脈象與證候的相互印證,用藥靈活,常以簡便驗方取效。

著作與影響

  • 《醫學正傳》(八卷)
    為其代表性著作,綜論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疾病,系統整理前人理論,並附以個人醫案與驗方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書中分門別類,辨析病證,尤重脈法與治則,體現其「因病制方,不拘古法」的臨牀風格。
  • 《蒼生司命》(八卷)
    以通俗語言闡述醫理,便於初學者入門,內容涵蓋基礎理論與常見病證治,反映了虞摶普及醫學的用心。
  • 其他著述
    《方脈發蒙》、《醫案正宗》等書未見刊行,部分內容或散見於後世醫籍中。

虞摶之學術融合儒醫思想,理論與實踐並重,不僅在明代醫壇佔有一席之地,更為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