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髃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髃骨
髃骨,又稱「肩端骨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肩部上緣與肱骨頭相連之骨性結構,即現代解剖學中之肱骨大結節與肩胛骨外側緣結合部位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確記載:「髃骨者,肩端之骨也,即肩胛骨頭向之上稜骨也。」此描述與《靈樞·經筋》中「大腸手陽明之脈……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」相互印證,揭示髃骨為經絡循行及氣血輸布之重要樞紐。
解剖與經絡聯繫
髃骨位於肩關節前外側,屬肩膊活動之支點,其結構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密切相關。大腸經自曲池穴上行,經肩髃穴(位於髃骨外側凹陷處)而貫通肩臂;小腸經亦循肩胛交會於此,故髃骨損傷或氣血瘀滯時,常影響上肢屈伸舉動,甚則牽連頸項。
生理與病理意義
中醫理論認為,髃骨為「肩之樞機」,需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肺氣宣發以維持其靈活。若衛陽不固,風寒濕邪侵襲肩部,或勞損積傷,易致髃骨周邊經筋拘急,發為「肩痹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肩周炎),症見舉臂困難、痠痛引徹背腋。《傷科彙纂》進一步指出,跌撲墜挫可致「髃骨離位」,即肩關節脫臼,需以手法復位並調理氣血。
相關穴位與治療應用
髃骨周邊穴位如肩髃(大腸經)、肩髎(三焦經)為治療肩臂疾患之要穴。針灸或推拿可疏調陽明氣血、散瘀通絡,例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肩髃穴主「肩中熱痛,臂不可舉」,臨床常配以天宗、曲池等穴,助氣血通達。此外,骨傷科以髃骨位置為整復肩關節脫位之關鍵標誌,手法復位時需依其稜骨走向施力。
髃骨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」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特色,為肩臂痛症及傷科診療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