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髃骨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髃骨骱為中醫解剖學專有名詞,指肩關節之骨性結構與其連結機制,屬「肩髃」範疇。《傷科補要·卷二》明確記載其由「肩胛骨之盂臼」與「肱骨上端之頭」相合構成,乃上肢活動之樞紐。

一、解剖定位與結構

髃骨骱位於肩峰之下,由肩胛骨關節盂與肱骨頭組成,屬「杵臼關節」之形。中醫視此處為「筋骨相合之所」,其穩定賴於周圍經筋(如手三陽經筋)與韌帶之束縛,而活動則需「宗氣」與肝血濡養。

二、中醫生理與病理

  1. 氣血灌註之道
    此處為手太陽小腸經、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氣血充盈則關節滑利。若衛氣不固或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易現「髃骨骱痺」,症見舉臂不利、酸痛拘急,甚則「骨錯縫」(關節微小錯位)。
  2. 筋束骨而利機關
    依《黃帝內經》「肝主筋」之論,肝血不足或跌撲損傷,可致「筋弛骨懈」,表現為肩部酸軟無力;反之,筋脈拘攣則肱骨頭與盂臼「相合不利」,發為「肩骨墜痛」。

三、與經絡臟腑之關聯

髃骨骱功能與肺、肝、脾三臟相關:

  • 肺主氣:宗氣貫注肩臂,推動肱骨旋轉。
  • 肝藏血:血濡關節,肝鬱則筋急,影響髃骨滑動。
  • 脾主肌肉:肩周肌肉萎弱(如「漏肩風」)會致肱骨頭失穩。

四、傷科及治療應用

古稱「肩骱落出」即今肩關節脫位,多因外力致「骨錯筋翻」。正骨手法需「辨骨縫走向」,以「端、提、按、揉」復位,輔以傷科敷藥疏通局部氣血。針灸常取肩髃、肩髎等穴,以通調手三陽經氣。
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觀念,髃骨骱既為有形之骨屬,亦受無形之氣血經絡調控,其病理變化可反映整體陰陽失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