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髃骨骱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髃骨骱失

髃骨骱失為中醫傷科病名,指肩關節因外力作用導致脫臼之證,屬「骨錯縫」範疇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《傷科補要》卷二,與「肩胛骨出」互參,皆泛指肩關節脫位之症。

中醫病機與表現

肩關節古稱「肩解」,由肱骨頭與肩胛骨之關節盂構成,乃全身活動度最大之關節,亦因其結構鬆弛而易受外力所傷。髃骨骱失多因跌扑、扭挫或暴力牽拉所致,常見「肱骨頭」脫離關節盂,若向前下方脫出者稱「前脫臼」,向後方脫出者則稱「後脫臼」,臨床以前脫臼為多見。

其主要症候如下:

  • 局部形變:肩部失去正常圓凸形狀,呈現方肩畸形,肱骨頭移位可於腋下或喙突下觸及。
  • 功能障礙:患肢無法抬舉,呈彈性固定於外展位,若勉強活動則痛劇。
  • 經絡氣血阻滯:患處腫脹瘀斑,或伴肩前、後側牽扯痛,甚則影響手三陽經循行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原則

此症屬「筋傷骨錯」,治宜「理筋整復」,先以手法復位,使骨關節歸窠,再配合藥物與固定。傳統手法如「足蹬法」(見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)或「牽引推拿法」,須依脫位方向施術。復位後,以繃帶或杉樹皮固定患臂於內收位,避免外展活動。

用藥方面,初期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,可內服「復元活血湯」或外敷「消瘀膏」;後期則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為法,如「補筋丸」加減。

古籍文獻溯源

《傷科補要》詳述肩關節脫位之整復與固定,並強調「骨正筋柔」之理。另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載:「肩胛…若跌扑閃失,必致髃骨離位」,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手法治療要領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「肩關節脫位」相類,然中醫尤重整體觀,除局部整復外,尚需調理氣血經絡,以促功能恢復。

(註:本文專述中醫學理,所述治療方法需由專業醫者辨證施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