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髃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髃骨傷
髃骨傷,又名肩胛骨損折,屬中醫骨傷科病症範疇,首載於《醫宗金鑿・卷八八》。此症多因跌撲、撞擊等外力所致,導致肩胛骨骨縫裂開或斷折,並常伴隨筋骨錯位、氣血瘀滯等病理變化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髃骨傷之成因主要為外力直接作用於肩部,致使經脈受損、血溢脈外,形成局部瘀腫。肩胛骨為上肢活動之樞紐,若骨縫裂開或肱骨頭離位突出,則筋絡拘急,氣血運行受阻,遂見腫痛難舉。《醫宗金鑒》描述:「手必屈轉向後……惟扭於肋後而已」,正是因筋骨錯位而致肩關節功能受限的典型表現。
臨床表現
傷處局部腫脹疼痛,肩臂活動障礙,甚者痛引肘臂。若肱骨頭脫位,可觸及異常突起;骨縫裂開者,則患肢無法抬舉或前伸,僅能扭轉貼於肋後。病久未治,瘀血留滯,可能化熱成膿,或氣血虧虛而延緩癒合。
辨證論治
- 手法整復:針對骨位異常者,需先施以手法正骨,使離位之骨復歸其位。《傷科補要》強調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四法,尤重牽引與旋轉並用,以理順骨縫。
- 內治用藥
- 初期:瘀腫明顯,宜活血祛瘀、消腫止痛,方用七釐散(血竭、乳香、沒藥等)或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花粉、當歸等),以散離經之血。
- 中期:腫痛稍減,續筋接骨為主,可服接骨丸(自然銅、土鱉蟲等)或正骨紫金丹(丁香、木香、血竭等),促進骨痂生成。
- 後期:氣血虧弱、筋肉萎軟者,當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如補筋丸(五加皮、蛇床子、熟地等)調養。
- 外治法:以海桐皮湯(海桐皮、透骨草、乳香等)煎湯外洗,溫通經絡,助氣血運行;亦可配合傷科膏藥外敷,如消瘀止痛類藥膏。
功能調攝
固定後期需循序漸進進行肩臂屈伸、旋轉等鍛鍊,以防筋絡黏連。《理傷續斷方》提出「動靜結合」之理,強調適當活動可活利關節、促進氣血流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