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俞跗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俞跗:上古外科醫術之祖

源流考據

俞跗,一作「俞柎」,為傳說中黃帝時代之上古醫家,其名首見於《韓詩外傳》,謂其醫術可「死者復生」。此說雖屬誇飾,然反映其於早期醫學之崇高地位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更詳載其術,言其「治病不以湯液醴酒」,顯示其醫術迥異於當時主流療法。

術法特點

據《史記》所述,俞跗之術涵蓋多項突破性醫療技術:

  1. 解剖療法
    「割皮解肌,訣脈結筋」——反映其精準之體表解剖與經脈調理技術,已具備相當程度之外科解剖學認知。
  2. 臟腑調治
    「搦髓腦,揲荒爪幕」——涉及神經系統(髓腦)與膈膜(幕)之操作,說明其對深層解剖結構之掌握。
  3. 消化道清創
    「湔浣腸胃,漱滌五藏」——描述腸胃沖洗與內臟清潔技術,近似現代消化道手術前處理。
  4. 形神共調
    「煉精易形」——結合形體修復與精氣調攝,體現早期「形神一體」治療思想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形與神俱」理論相呼應。

學術價值

俞跗之術呈現三大醫學史意義:

  • 外科先驅:其技術突破當時以針砭、藥熨為主之治療框架,開創手術療法之先河。
  • 臟象雛形:通過「因五藏之輸」的診治理念,已蘊含後世「臟腑-經絡」相關理論原型。
  • 器械推測:考量其手術精密度,當時可能已發展出特定金屬醫療器械,較「九針」更為專精。

後世影響

雖俞跗之術未完整傳承,然其學影響可見於:

  • 《靈樞·經水》「八尺之士」的人體測量觀
  • 《難經》對五臟六腑形態的具體描述
  • 華佗「刳破腹背」手術的歷史參照

其「觀察-介入-重整」的治療邏輯,實為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外科典範,在醫學技術史上具有開創性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