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產
大產,為中醫產科學術語,指婦女妊娠足月後自然分娩之過程,亦稱「正產」或「真產」。此概念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卷五:「夫婦人大產,十月滿足降誕者是也。」意指胎兒在母體孕育期滿,氣血充盛、陰陽調和之時,順應自然而生,屬正常生理現象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與胞宮關係
中醫認為,大產之順利與否,與母體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妊娠期間,胞宮需充足之氣血以養胎,至足月時,氣血聚於下焦,推動胎兒娩出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所言:「氣血充實,則產育順暢。」若氣虛血弱,恐致產程延滯,甚或難產。 - 經脈作用
分娩過程涉及多條經脈,尤以衝脈、任脈為關鍵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者協調則胎元穩固;待產時,衝任之氣下注,助胎兒降生。此外,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亦參與調節,肝主疏泄以鬆弛胞宮,脾統血以固攝產力,腎藏精以助胎氣。 - 天癸與時機
大產之發動,亦與「天癸」相關。天癸為先天精氣所化,促成胎兒成熟及分娩信號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」,反向印證天癸充沛為足月分娩之基礎。
與其他產科名詞區別
- 小產:指妊娠未足月而胎兒娩出,即現代醫學之「流產」或「早產」,多因氣血虧虛、外傷或情志內傷所致。
- 試產:指臨產前徵兆,如陣痛輕微、胞漿少量排出,然未達正式分娩階段。
- 催產:以藥物或針灸助產,適用於氣滯血瘀、產力不足者,與自然之大產有別。
古籍記載與應用
歷代醫家對大產之論述,多強調「順應自然」之理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:「正產者,瓜熟蒂落,勿妄擾之。」主張產時不宜過度干預,應維護母體氣血流通。另《醫宗金鑒‧婦科心法》則詳述產程中「開口」「下降」「娩出」三階段,與現代產科學分期相呼應。
大產之順利完成,標誌母體陰陽氣血之協調,亦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之體現。透過調理氣血、疏導經脈,中醫歷來重視產前養護,以助胎孕自然成熟,終至平安降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