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雨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雨府
「雨府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曰:「雲趨雨府,濕化乃敷。」其中,「雨府」指雨水聚集之處,為中醫理論中描述濕氣生成與運化的重要概念。
經絡與臟象解釋
根據王冰注釋,雨府乃「太陰之所在」。太陰在臟象系統中指脾、肺二經,尤其強調脾土之性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健旺,則水濕得以布散;反之,濕邪易滯留成痰飲。張景岳進一步闡釋「土厚濕聚之處」,指出濕氣蓄積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反映地理天人相應之理——自然界濕氣匯聚之地,對應人體濕邪內生之機轉。
五運六氣框架下的雨府
《素問》此段論述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與五運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的互動。太陰濕土主令時,雲雨頻仍,地面濕氣鬱蒸,稱為「濕化」。雨府在此象徵自然界濕氣運行的樞紐,亦隱喻人體三焦水道與脾肺氣化功能的協調。若濕化太過,則可能引發脾濕困倦、頭身沉重等症;不及則見乾燥不潤。
雨府與濕邪致病
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重濁。雨府既為濕聚之所,在病理層面可聯想為濕邪蓄積的臟腑經絡區域,如脾胃、肌肉關節。臨床上,濕邪致病常見脘悶腹脹、大便溏泄、關節痠痛等表現。治療上,中醫以健脾化濕、宣肺利水為法,如平胃散、藿香正氣散等方劑,皆暗含疏調「雨府」濕滯之意。
綜言之,「雨府」不僅是古人对自然現象的觀察,更是中醫將環境氣候與人體病理相互類比的象徵,體現了「天人合一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