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雨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雨癩
雨癩為中醫學中癩證之一類,屬皮膚疾患,亦與風邪、濕毒內蘊相關。其名「雨」字,或取義於濕氣浸淫如雨露滯留肌表,以致氣血失調、腠理不疏,發為斑駁皮損。
證候特徵
依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所述,雨癩之症可見皮膚斑駁,色或白或赤,界限不清,伴有眉須脫落等徵。其病初起,濕熱鬱滯肌膚,營衛阻滯,發為色斑;濕毒久羈,傷及毛竅血絡,則毛髮失養而墜落。病勢纏綿者,因邪深伏絡脈,氣血耗傷,故謂「多年難治」。
病因病機
其病多緣於內外合邪:
- 外因:居處卑濕,或淋雨涉水,濕邪外襲,鬱於皮腠。
- 內因:脾胃虛弱,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;或情志鬱結,氣滯濕阻,日久化熱,濕熱搏結,熏蒸肌膚。
濕性黏滯,與風、熱相兼,則病勢緩而難癒。若濕毒深竄經絡,內犯臟腑,可致氣血虧虛,正不勝邪,病情遷延。
治療方向
古醫家以「可治」與「難治」為辨,關鍵在於濕毒之深淺與正氣盛衰。
- 初期:濕熱偏盛者,治宜祛風除濕、清熱解毒,選方如消風散合三妙丸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。
- 久病:正虛濕戀者,當健脾益氣、滲濕透邪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,兼以蟲類藥搜剔絡邪。
雨癩一症,體現中醫「濕邪為患」之病理特點,其辨證須分標本虛實,尤重脾胃機能調攝,以斷濕毒生化之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