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雨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視角下的「雨水」
「雨水」一詞在傳統中醫理論中,既是自然氣候現象,亦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點,其內涵與人體養生、氣機運行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之。
一、自然氣候與中醫理論
「雨水」指天上降落之水,屬自然界「天之濕氣」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地氣上爲雲,天氣下爲雨」,雨水為天地陰陽交泰之產物。中醫認為,雨水蘊含「輕清之性」,可滋潤萬物,然過多則易成濕邪。春季雨水時節,陽氣初生,濕氣漸增,人體肝木當令,濕氣易困脾土,故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強調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,提示風濕相搏對脾胃之影響。
二、雨水節氣的中醫涵義
雨水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二節氣,約在陽曆2月18至20日間,標誌氣候由寒轉暖、降水增多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載:「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屬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。」中醫養生順應此理,注重「調暢肝氣,健脾化濕」:
- 氣血運行:雨水時節,人體陽氣隨春木升發,汗孔漸開,故《素問·刺法論》建議「三浴以藥洩汗」,藉藥浴宣透冬日蓄積之寒邪,助氣血流通。
- 臟腑調和:此時肝氣疏泄功能旺盛,若遇外濕侵襲,易致肝鬱克脾,出現脘悶、食欲不振等症。元代醫家朱丹溪提出「春季宜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」,即透過飲食平抑肝木過亢,健脾祛濕。
三、雨水與五行、經絡之聯結
雨水屬「水行」,對應腎臟,然春季主木,故中醫強調「水生木」之協調關係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,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相互絡屬,雨水節氣時,可利用針灸或導引調理此二經,如按壓太谿(腎經原穴)、太衝(肝經原穴),以助水木相生,維持氣血平衡。
此外,唐代《食療本草》記載,雨水時節可酌食薏苡仁、茯苓等淡滲利濕之品,順應自然濕氣,預防內濕停滯。
四、古籍中的雨水養生
《遵生八箋》云:「雨水後,三焦火氣行於表面,宜調息靜坐,以導和氣。」意指此時陽氣外發,需避免情志過激,可透過靜坐、八段錦等舒緩活動,使氣機條達。清代醫家葉桂亦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強調,雨水時節治濕「當以輕苦微辛之品,流動氣機」,如杏仁、白豆蔻等,契合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綜觀而論,「雨水」於中醫體系中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標誌,更是調理臟腑、順應天時的關鍵節點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核心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