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語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語遲乃五遲之一,首載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症指小兒至四五歲猶不能言,或言語不清,遲於同齡之常態。中醫理論認為,言語為心聲所發,而腎脈絡舌本,故語遲多與心腎功能失調,或後天脾胃虛弱相關。
病因病機
-
先天不足
- 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生髓,上通於腦,開竅於耳及二陰,其脈絡舌本。若父母精血虧虛,或孕期調養失宜,致小兒先天腎氣不足,髓海空虛,舌本失養,則言語遲滯。
- 心主神明,言語為心之外候。若心氣不足,神竅不開,則小兒雖能聞聲,卻難以應答。
-
後天失養
- 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哺養不當,或病後失調,脾胃虛弱,津液不布,氣血無以上榮舌本,亦可致語遲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腎氣不足證
- 表現:言語遲緩,齒髮生長亦遲,腰膝軟弱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- 治法:補腎填精,開竅通絡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加菖蒲、遠志。菖蒲醒神開竅,遠志交通心腎,助腎氣上承於舌。
-
心氣不足證
- 表現:言語不清,或數歲不語,神怯易驚,面色少華,舌淡紅,脈弱。
- 治法:補心益智,安神開竅。
- 方藥:天王補心丹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遠志等)加減,養心血而通心氣。
-
脾胃虛弱證
- 表現:語遲兼見形瘦乏力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升清榮舌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升提中氣,使津液上承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關聯:足少陰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故語遲與腎、脾、心三臟密切相關。
- 五遲互參:語遲常與立遲、行遲、髮遲、齒遲並見,統稱「五遲」,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,需綜合調治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提及:「小兒五遲之證,多因父母氣血虛弱,先天有虧,致兒生下筋骨軟弱,行步艱難,齒不速長,坐不能穩,皆腎氣不足之故。」語遲之治,需辨明臟腑虛實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