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語聲重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語聲重濁
病狀名,亦稱「聲重」。指患者說話或咳嗽時,因氣道受阻而致聲調低沈、混濁不清之病理表現。此證多由外邪侵襲或內生痰濕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、氣機壅滯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
風寒之邪束表,內犯肺臟,使肺氣失宣,津液凝滯成痰,阻塞氣道,致聲音不揚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。」指出寒邪客於喉厭(會厭),可致發聲異常。 - 濕痰內阻:
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痰濕上壅於肺,阻遏氣機。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所言:「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」強調濕邪困脾,中焦氣化不利,濕濁上蒙,使聲音如隔室傳出,沉悶不清。 - 氣滯血瘀:
久病或情志不暢,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瘀阻喉嚨脈絡,亦可能導致語聲濁重,此類多伴見咽喉腫痛或暗啞。
辨證要點
- 風寒證:聲重伴鼻塞流清涕、惡寒無汗、苔薄白、脈浮緊。
- 痰濕證:語聲沉濁如瓮中出,胸悶脘痞、痰多黏白、舌胖苔膩、脈濡滑。
- 氣血瘀阻:聲濁日久,喉間如有物梗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類經》注釋:「聲重者,邪實氣壅,故音出不暢。」說明此證與氣道壅滯密切相關。臨床上,語聲重濁不僅見於肺系疾病,亦可能涉及脾、腎功能失調,如腎陽虛衰、水濕上泛,或脾虛濕盛、痰濁中阻,均可能影響發聲之清亮。
此證需與「失音」「聲嘶」鑑別:失音為聲音全無,多屬肺腎陰虛或突發風閉;聲嘶多因喉嚨局部病變;而語聲重濁則以音調沉濁、含混為特徵,病機重在氣道受阻與痰濕壅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