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語言蹇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語言蹇吃

證名,又稱「語言蹇澀」,指言語表達遲鈍困難、發音不流暢之症。《諸病源候論·蹇吃候》載:「若府藏虛損,經絡受邪,亦令語言蹇吃。」說明此症與臟腑功能失調及經絡受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臟腑虛損

    • 心氣不足:心主神明,若心氣虛弱,則神機失運,言語功能受阻。
    • 腎精虧虛:腎藏精,精生髓,腦為髓海。腎精不足可致腦髓空虛,影響言語中樞。
    • 脾虛痰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導致舌體轉動不靈。
  2. 經絡受邪

    • 風邪、痰濁、瘀血等病邪阻滯經絡,尤以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及督脈為要,致氣血不暢,舌本(舌根)失養,發為言語蹇吃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中風後遺症:風痰瘀血阻於腦絡,常見半身不遂伴言語蹇澀。
  • 痰迷心竅:痰濕壅盛,神志昏蒙,言語含混不清。
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鬱結或外傷致氣血瘀滯,舌脈失濡,言語不利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」強調舌體功能與言語之關聯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風痰阻絡,舌強不語。」說明痰邪與風邪合病對言語之影響。

此症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,虛者補益心腎,實者化痰通絡,臨床常見於中風、癲癇或腦部損傷等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