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語言蹇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語言蹇澀

證名,指舌體轉動不靈,言語表達困難或吐字不清之症象,亦稱「語言蹇吃」、「口不能言」。此症多因外感風邪內襲,或內傷痰濕壅盛,阻遏經絡氣機,致舌本(舌根)失養,功能受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乘襲

    • 外風或內風(如肝風內動)上擾,風痰搏結於舌絡,致氣血運行不暢,舌體僵直不靈。
    • 常見於中風證,風邪深入臟腑時,伴隨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等症。
  2. 痰濁阻絡

    • 脾虛濕盛,痰濕內生,壅塞脈絡,阻滯舌下津液輸布。
    • 《萬病回春》指出:「痰涎壅盛」者,痰濁蒙蔽清竅,可致語言蹇澀兼神昏。
  3. 氣血瘀阻

    • 血瘀阻滯心脾之絡,舌為心之苗,脾脈連舌本,瘀血內停則舌體失於濡養,轉動不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症:言語遲鈍,吐字含糊,需用力方能表達。
  • 重症:舌強不語,伴隨肢體癱瘓、神識昏蒙(如中臟腑證)。
  • 兼症:常見面色黧黑、脈數或弦滑(《中藏經》載「脈數而面乾黑黧」),或痰鳴氣粗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痰阻絡
    • 舌苔白膩,脈弦滑,突然發病,多見於中風急性期。
  2. 氣虛血瘀
    • 言語乏力,舌淡紫或有瘀斑,脈細澀,常見於中風後遺症。
  3. 腎虛精虧
    • 年老體衰,舌紅少苔,脈沉細,因腎精不能上承舌本而致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中藏經·論治中風偏枯之法》云:「人病中風偏枯,其脈數而面乾黑黧,手足不遂,語言蹇澀。」強調風邪內中,絡脈閉阻之病機。
  • 《萬病回春·中風》進一步區分中臟、中腑之證,指出語言蹇澀若兼「痰涎壅盛,不省人事」,屬中臟重證。

此症須結合整體辨證,審其寒熱虛實,以通絡開竅、化痰熄風或益氣活血為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