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抱肚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玉抱肚法
玉抱肚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藥物敷貼範疇,主要用於治療心腹冷痛等寒證。其法以溫熱藥物調製後敷貼於特定穴位,借助藥性與體溫相互作用,以溫通經脈、散寒止痛。此法載於《針灸資生經》,具備操作簡便、藥效持久之特點。
源流與組成
玉抱肚法之組成以針砂為主藥,輔以白礬、硇砂、粉霜等。原方記載:
「針砂四兩,炒似煙出,入白礬半兩,硇砂、粉霜各半錢,新水拌勻微濕。」
其中:
- 針砂:性溫,能散寒通絡,炒製後增強溫熱之性。
- 白礬:燥濕化痰,助針砂溫散寒濕。
- 硇砂與粉霜:皆具辛熱之性,可破積消冷,加強祛寒效果。
操作方法
- 藥物調製:將針砂炒至煙出,加入餘藥,以新汲水拌至微濕,使藥物保持適當黏性。
- 敷貼位置:置於臍中(神闕穴)、氣海、石門、關元等穴。此諸穴屬任脈,為調理下焦、溫補元氣之要穴,尤適於寒凝氣滯之證。
- 藥效維持:藥燥則以新水再拌,反覆使用至藥力耗盡。後可曝乾重新加白礬等,以恢復藥性。
功效與機理
玉抱肚法透過穴位敷貼,使藥性直達經絡,發揮以下作用:
- 溫裏散寒:針砂與辛熱藥配伍,逐陰寒之邪,改善心腹冷痛。
- 激發陽氣:敷貼關元、氣海等穴,可激發下焦元陽,補益根本。
- 透發汗解:寒邪外透則汗出,氣機得暢,故曰「汗出立差」。
變通與驗方
《針灸資生經》另錄簡方:僅用針砂與泥礬,功效相近,顯示此法的靈活性。然原方因硇砂、粉霜之峻烈,更適於陰寒痼冷之證;簡方則宜於輕證或體弱者。
玉抱肚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觀念,結合藥物與經穴雙重作用,對寒性腹痛具獨特療效,為古代醫家經驗之傳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