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補大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補大瀉

大補大瀉為針刺手法分類之一,與「小補小瀉」(又稱平補平瀉)相對,指施術時刺激量較大、手法較為強烈的補瀉方法。此手法主要針對陰陽氣血盛衰明顯的病證,通過針刺的強烈調節,促使經氣內外相通、上下相接,從而達到平衡陰陽、調和氣血的目的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的運行與陰陽平衡密切相關。當陰陽失調、氣血偏盛或偏衰時,需通過針刺手法進行調節。《針灸大成》提及:「有大補大瀉,惟其陰陽俱有盛衰,內針於天地部內,俱補俱瀉,必使經氣內外相通,上下相接,盛氣乃衰。」意指在針刺時,需根據病證的虛實,分別在天部(淺層)、人部(中層)、地部(深層)施行補瀉手法,以達到整體調節的效果。

操作特點

大補大瀉手法強調分層施術,常見的具體操作包括:

  1. 分層補瀉:針刺時分天、人、地三部進針,並在各層分別施行補法或瀉法。
  2. 強烈刺激:手法較重,如提插幅度大、捻轉角度強,以達到明顯的補瀉效果。
  3. 複合手法:常結合多種補瀉手法,如燒山火(大補)、透天涼(大瀉)等,以增強療效。

代表針法

  1. 燒山火:屬大補法,通過分層進針,結合緊按慢提、捻轉補法等手法,使患者局部或全身產生溫熱感,適用於寒證、虛證。
  2. 透天涼:屬大瀉法,以分層退針、緊提慢按、捻轉瀉法為主,使患者產生涼感,多用於熱證、實證。

臨床應用

大補大瀉手法主要用於陰陽氣血嚴重失衡的病證,如:

  • 虛寒證:陽氣衰微、四肢冰冷,宜用燒山火溫補陽氣。
  • 實熱證:高熱煩躁、局部紅腫,適用透天涼清瀉實熱。
  • 經氣壅滯:氣血瘀阻、經絡不通,需強刺激以疏通經絡。

此類手法對施術者的技術要求較高,需精準掌握針刺深度、力度及補瀉時機,方能達到「經氣相通,盛氣乃衰」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