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玉池

玉池為中醫與道家術語,指人體口腔部位,又稱「太和宮」。《黃庭內景經》提及「口為玉池太和宮」,強調口腔作為調和陰陽、滋養周身之重要關竅。中醫學中,玉池不僅是飲食言語之門戶,更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,尤其與脾胃、腎氣相連,其狀態能反映內在氣血盛衰。

功能與中醫理論

  1. 津液生成與輸布
    玉池為「華池」之一,主司津液分泌。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載:「五穀之津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」口腔津液(唾液)由脾腎所主,具滋潤臟腑、助消化之功,道家更視為修身養性之關鍵,稱「玉液還丹」。
  2. 經絡連屬
    足陽明胃經「環唇夾口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貫頰入下齒」,故玉池與胃腸功能息息相關。若胃火上炎或腎陰不足,可致口瘡、齒齦腫痛,如《醫宗金鑒》以「玉池散」清胃瀉火,療蛀齒口臭,方中主含升麻、防風等藥,兼顧祛風解毒。
  3. 道家修煉與養生
    道家修持強調「叩齒吞津」,以固腎氣、通任督。玉池為「津液之海」,吞嚥唾液可灌溉五臟,如《黃庭經》所言「漱咽靈液災不干」,透過舌抵上顎、攪海生津等功法,調和陰陽,延年益寿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口齒疾患: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,腎所主;齦屬胃絡。玉池病變多與胃熱、腎虛或濕熱上攻有關,如「玉池散」即針對此類證候,結合清熱化濕與固齒之品。
  • 津液虧耗辨證:若玉池乾涸、唾液稀少,常見於肺腎陰虛或燥邪傷津,可配合滋陰潤燥方藥如「甘露飲」。

玉池之說融合醫道精髓,既為生理構造,亦屬養生要竅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之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