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玉衡

玉衡,又稱「玉銜」,為中醫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嬰兒初生護理方法,主要用於清潔新生兒口腔內的穢濁物質,以確保呼吸順暢與健康。該名稱源於傳統醫學對人體生理與自然現象的類比,其中「玉」喻指純淨、珍貴,「衡」則有平衡、調和之意,引申為調整初生嬰兒體內外的氣機平衡。

據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五》所述:「小兒初生,先以棉裹指,拭兒口中舌上青泥惡血,此為之玉衡。」此處「青泥惡血」指胎兒在母體內積聚的穢液或血瘀,古人認為若不清除,可能阻礙氣血運行,甚至引發「馬牙」(嬰兒口腔內的白色結節)或「鵝口瘡」等病症。其操作方法為以柔軟棉布包裹手指,輕拭嬰兒舌面及口腔內壁,清除黏液與殘血,達到「開竅通氣」之效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此法不僅是清潔手段,更符合「治未病」思想。新生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口腔穢濁易滯留成邪,玉衡通過外治方式疏通「清竅」,與針灸中的「刺絡瀉血」或「開四關」原理相通,皆旨在調和陰陽、宣通氣機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指出,初生拭口可防「胎毒上攻」,此「毒」泛指胎中蘊熱或瘀滯,與現代醫學認知的感染預防有一定契合。

此外,「玉衡」一詞亦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原指北斗七星之一,中醫借其「居中調攝」的天象寓意,比喻人體需維持氣血樞紐的平衡。此雙重意涵反映傳統醫學「天人相應」的哲學基礎,將嬰兒初生護理與自然規律相連結。

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多初生療法,如「甘草黃連法」或「朱蜜法」,均承襲玉衡「祛穢扶正」的核心精神,彰顯中醫對生命初期調護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