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病後虛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病後虛汗
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,指患者於大病癒後,因正氣虧虛而出現異常汗出之症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氣血陰陽,或治療過程中過用攻伐之藥,致臟腑功能失調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汗液外泄失常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虛不固:大病後元氣未復,肺脾氣虛,衛陽失於溫煦,腠理開闔失司,津液外泄為汗。
- 陰虛內熱:熱病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擾,逼津外越,常見盜汗或午後潮熱伴汗出。
- 陽虛失攝:重病損及腎陽,陽氣虛衰,不能固攝陰液,多見冷汗淋漓、畏寒肢冷。
- 血虛不榮:失血或久病營血虧耗,血不養心,心神浮越,亦可致汗出不止。
臨床表現
- 自汗:日間汗出,動則益甚,多屬氣虛或陽虛。
- 盜汗:寐中汗出,醒後即止,多屬陰虛。
- 冷汗:汗出清冷,質稀如水,伴畏寒,屬陽虛。
- 黏汗:汗出黏膩,或伴低熱,多為氣陰兩虛。
辨證分型
- 肺衛不固:汗出惡風,易感外邪,舌淡苔白,脈浮弱。
- 氣陰兩虛:神疲乏力,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心脾兩虛:心悸怔忡,食少便溏,舌淡胖,脈濡細。
- 陰陽兩虛:畏寒肢冷而午後顴紅,舌淡少苔,脈沉細無力。
治法方藥
- 益氣固表: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加減,適用於肺衛不固者。
- 滋陰斂汗: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耆)加減,針對陰虛火旺之盜汗。
- 溫陽止汗: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附子)用於陽虛冷汗。
- 養血安神:歸脾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黃耆、龍眼肉等)調治血虛心神失養之汗證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景岳全書·汗證》云:「病後多汗者,總由元氣大虛,腠理不密而津液妄泄也。」強調正氣虧虛為本病關鍵。《醫宗必讀》亦指出:「虛汗者,非營衛之氣虛,即臟腑之精奪。」進一步闡明病機與臟腑精氣耗損相關。
此證須與「戰汗」(邪正相爭之汗)、「絕汗」(陰陽離決之汗)鑑別,後者多屬危候,而大病後虛汗以正虛為本,調治得當可漸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