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梁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玉梁骨傷

病名
玉梁骨傷,載於《醫宗金鑒‧卷八十八》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,指顳下頜窩處因外力撞擊或跌僕所導致之損傷。此處為下頜骨與顱骨相接之關節結構,主司口腔開合,若受創則易影響咀嚼、言語等功能,甚則累及周經脈絡,引發頭面氣血失調。
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外力直接撞擊(如跌僕、鬥毆)或間接挫傷(如咬食硬物時突受震盪),導致局部經絡受損,氣滯血瘀。顳下頜窩處皮薄肉少, proximity與耳竅相鄰,傷後易波及耳部,甚則傷及骨膜。血瘀化熱可見腫痛灼熱,若損傷較深,則可能現「骨肉俱傷」之重症,並牽動頭部清陽之氣,引發頭暈頭痛,嚴重時氣逆上沖,擾亂神明,故見不省人事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顳頷關節處腫脹疼痛,按之痛增,張口困難,或關節錯位致咬合不正。
  2. 耳部徵象:耳前區域瘀紫,甚則耳竅流血,若傷及耳內經脈,可伴耳鳴、聽力減退。
  3. 全身症狀:瘀血上犯清竅則頭痛如刺,氣血逆亂則眩暈嘔惡,重症者可現一時性昏厥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
    • 活血止血:首重化瘀止血,以防離經之血內蘊成瘀。可選《正骨紫金丹》(含紅花、當歸、血竭等),或《雲南白藥》散劑內服,以散瘀定痛。
    • 安神鎮痛:若見煩躁神昏,可佐琥珀、硃砂等鎮心安神;頭痛劇者加川芎、白芷引經上行。
  2. 外治
    • 淋洗:以蔥白煎湯溫淋患處,藉其辛溫通陽之性,助局部氣血流通。
    • 敷貼:外敷《混元膏》(含乳香、沒藥、黃丹等),取其活血生肌、消腫散結之效。

中醫理論闡釋
玉梁骨傷雖屬外傷,然其病機與「傷科」及「雜病」相關聯。《醫宗金鑒》將其歸於「骨傷」範疇,強調「硬傷」與「氣傷」並治。顳頜部為足陽明胃經、手少陽三焦經所過,損傷後易致經氣壅滯,故用藥常兼顧通絡,如加入柴胡、香附等疏利少陽氣機。又「腎主骨」,若患者素體腎虛,癒後可酌加骨碎補、續斷等補腎壯骨,以固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