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玉門
玉門之定義
「玉門」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首見於西晉王叔和所著《脈經》卷九,其載:「帶下有三門:一曰胞門,二曰龍門,三曰玉門。」其中,玉門特指未婚女子之陰道外口。隨年齡與生理狀態之變化,女性外陰部位在中醫文獻中另有「胞門」、「龍門」等稱呼,三者區別如下:
- 玉門:指未嫁女子(處女)之陰道外口。
- 龍門:指已成年但尚未生育之女性陰道外口。
- 胞門:指已生育女性之陰道外口。
後世中醫臨床上,「玉門」一詞逐漸泛指女性陰道外口,不再嚴格區分婚姻與生育狀態。
玉門在中醫婦科學之地位
在中醫學理論中,玉門不僅為解剖結構,亦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與任脈、衝脈相連。任脈主一身之陰,衝脈為「血海」,二者共同調節女性生殖機能。玉門之狀態(如鬆緊、潤燥)可反映內在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,例如:
- 氣血充足:玉門潤澤,彈性適中。
- 氣血虛弱:玉門乾澀,或見萎縮。
- 濕熱下注:玉門分泌物增多,或伴瘙癢。
此外,古代醫家亦透過觀察玉門之色澤、形態輔助診斷婦科疾病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玉門黯滯者,多屬瘀血」。
玉門與帶下病的關係
《脈經》將玉門歸為「帶下三門」之一,顯示其與女性帶下(陰道分泌物)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帶下之生成與任、帶二脈失調有關,而玉門為其外顯之門戶。健康状态下,帶下應色白或微黃、質地適中;若帶下異常(如量多、色黃綠、質稠或稀),則可能為脾虛濕盛、肝經濕熱或腎氣不足等證候之表現。
玉門之相關治療
古代中醫文獻中,針對玉門相關病證的治療多從調理內在臟腑入手,如:
- 養血潤燥:適用於陰道乾澀,常用當歸、熟地黃等藥物。
- 清熱利濕:針對濕熱下注之帶下異常,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溫補腎陽:若因腎氣虛衰導致玉門鬆弛,可選用右歸丸等方劑。
此外,外治法如坐浴、燻洗亦常見於古籍記載,如以蛇床子、苦參等藥煎湯外洗,以潔淨玉門、祛除濕邪。
總結
玉門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女性外陰之解剖名稱,更與經絡、氣血及婦科疾病密切相關。透過觀察玉門狀態,可輔助判斷內在臟腑機能,並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。此概念體現了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特色,融合了解剖與功能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