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門不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玉門不閉
病證名,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卷中「產後腰痛羸瘦補益玉門不閉方論」,屬婦科產後病範疇,又稱「產門不閉」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耗損,沖任不固,或肝腎虧虛,失於攝納所致。產程中氣力過耗,或產後調養失宜,致氣血不足,筋肉失養,玉門(即陰道口)鬆弛難以閉合。此外,若產時損傷經絡,或感受風寒濕邪,亦可加重病情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玉門不閉,由氣血大虛,不能收攝。」
臨床表現
產後陰道口鬆弛不收,或伴小腹下墜感、腰膝酸軟、神疲倦怠、面色苍白等氣血兩虛之象;若兼肝腎不足,可見頭暈耳鳴、夜尿頻多等症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-
氣血兩虛證
- 治則:補氣養血,固攝下元。
- 方藥: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或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提升中氣,酌加龍骨、牡蛎以收澀。
-
肝腎虧虛證
- 治則:滋補肝腎,強筋固脫。
- 方藥: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合桑螵蛸散(《本草衍義》),可重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杜仲等補益肝腎之品。
-
兼感外邪
- 若夾寒濕,佐以溫經散寒之品,如艾葉、吳茱萸;濕熱下注者,可選用易黃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減。
古籍參考
歷代醫家對本病論述甚多,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強調「產門不閉緣氣脫」,主張急補元氣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調補奇經,認為「帶脈無力,則胎胞下墜」,治法可參照「產後陰挺」相關理論。
針灸療法
可選用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等穴以益氣升提;腎俞、命門針灸並施,溫補腎陽。另可配合艾灸百會穴,助陽氣上升。
附註
「玉門不閉」與現代醫學「產後盆底肌功能障礙」或「陰道鬆弛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治側重內在氣血陰陽之調和,臨床須四診合參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