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筍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玉筍症
病名與來源
玉筍症,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喉科方論》,屬中醫喉科疑難病症之一。其特徵為發於牙關(顳下頜關節)或牙床(齒齦)肌肉之上,病灶形態似三五枚肉筍簇生,病勢緩進,以針刺之不覺疼痛為辨證要點。古籍明言「此臟腑內傷」所致,並歸為「不治之症」,反映其病機深重與治療難度,臨床辨證須極慎重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本病根於臟腑內傷,與「虛損」「毒聚」密切相關:
- 氣血虧虛:久病或勞傷致脾腎衰弱,氣血生化無力,肌肉失養,邪毒乘虛凝滯成筍狀腫物。
- 痰瘀交結:肺脾失調則痰濁內生,兼肝鬱氣滯血瘀,痰瘀互結於陽明經脈(循行齒齦),發為堅硬腫物。
- 陰毒內伏:若腎陰虧虛,虛火灼津成毒,或寒邪深入少陰,伏毒上攻牙床,可致病灶不痛不癢而漸劇。
辨證要點
- 望診:腫物色白或淡紅,形如筍尖,基底寬散,周邊肌肉無明顯紅腫。
- 切診:觸之質韌,按壓無痛,符合「陰證」特徵。
- 兼症:或見形瘦神疲、脈細弱,或舌紫暗有瘀斑,依臟腑虛損不同而異。
古籍治療思路
《喉科方論》未載具體方藥,然據其病機,傳統中醫可能從以下方向論治:
- 補益托毒:黃芪、人參等益氣扶正,佐皂角刺透毒外出。
- 化痰散結:浙貝母、牡蠣、白芥子化解痰瘀。
- 溫通經脈:桂枝、附子等溫少陰,散陰凝之毒(需嚴謹辨證)。
現代中醫見解
當代學者推測,玉筍症或與某些「慢性肉芽腫性疾病」「黏膜下纖維化」相關,若結合中醫微觀辨證,可借鏡「黴毒入絡」「癥積」理論,以蟲類藥(如全蠍、地龍)通絡攻毒,或配合養陰清熱法(如玄參、生地黃)。然因古籍記載簡略,臨床須以整體脈證為據,不可拘泥。
附註
此病名今日臨床罕見,然中醫重視「因名求實」,考據玉筍症之描述,對探究古代喉科疾病譜及疑難病辨治思維具文獻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