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玉銜

玉銜,一名「玉衡」,初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此名詞於中醫典籍中屬特定術語,其命名取義於玉之潔潤與銜含之象,隱喻人體氣血調和、經絡通暢之態。自古醫家以玉喻身,取其溫潤無瑕之性,故「玉銜」一詞亦涵攝養生與調理之意。

典籍淵源

《千金要方》為中醫學「方書之祖」,其中所述「玉銜」與「玉衡」相通,或指人體特定部位或機能狀態。然原文簡略,後世注家多引《黃帝內經》經絡理論補釋,認為「玉銜」與任脈、督脈之交會相關,尤以舌下「玉液」、「金津」二穴為要,主司津液輸布,連結心腎之氣。

中醫理論探析

  1. 與津液代謝之關聯
    中醫視「玉銜」為津液運行之樞紐,其名或源自「銜唾」之生理功能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言:「五臟化液,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。」「玉銜」可能統攝涎唾生成,尤重腎唾之滋養,與「金津玉液」穴相呼應,助益陰精上承。
  2. 經絡氣血之調節
    部分醫家考據,「玉衡」屬古稱「璿璣玉衡」之縮略,暗合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中天象應人之說,喻人體氣血如星宿周流,而「玉銜」似為調節之關鍵,尤在任脈上行之途,與「承漿」、「廉泉」諸穴協作,維繫陰陽升降。
  3. 養生導引之應用
    道家與醫家交融之術,如「吞津法」或與「玉銜」概念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晨起漱津滿口,徐徐嚥下」,即透過舌舐上顎(亦稱「搭鵲橋」)以刺激玉銜機能,促腎水上升、心火下濟,達水火既濟之效。

名物考辨

歷代文獻對「玉銜」記載稀見,或因其名稱流變,或與地域流派之隱語有關。然參酌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「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」,可推測「玉銜」亦涉口腔與脾胃功能,蓋「脾開竅於口」,其華在唇,故玉銜之調,或可佐助脾胃運化。

總此,「玉銜」一詞融攝經絡、臟象與養生之理,雖存考證未盡之處,然其名相背後,實體現中醫「以象釋身」之思維,值得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