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玉翳浮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玉翳浮睛
病證名,出自《古今醫統》,為外障眼病之一。其病因多因風熱毒邪鬱滯目絡,或肝火上炎,燔灼睛珠,致使白膜滋生,凝聚於睛表,狀如玉片浮泛,故名「玉翳浮睛」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鬱結:外感風熱之邪,壅滯目絡,氣血失和,熱鬱不退,化生翳膜。
-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或肝腎陰虛,肝陽亢盛,火毒上攻目竅,灼傷睛珠,致生白膜。
- 痰濕內阻:脾虛濕盛,痰濁上泛,結聚於目,混濁睛珠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目赤腫痛,淚出羞明;病情進展則白膜漸生,如凝脂浮玉,覆蓋黑睛,甚則遮滿全睛,視物昏矇。若遷延失治,翳膜堅厚,終致盲瞀。
辨證要點
- 風熱證:目赤澀痛,翳膜初起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火證:翳膜厚濁,頭痛目脹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痰濕證:翳色灰白,目胞重墜,胸悶納呆,苔膩脈滑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古今醫統》載:「此因熱郁不退,使生白膜,如玉凝睛,或痛或腫,久則滿睛失明。」與「玉翳遮睛」症候相類,皆屬翳膜蔽睛之重症,然「浮睛」更強調白膜浮泛之動態病勢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清熱瀉火、退翳明目為主,依證型佐以疏風、化痰、滋陰等法。外治可配合點眼、熏洗等傳統療法,以祛翳通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